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正文
兰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兰考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打印 【字体:

   兰考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兰考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

  通    知

 兰政办〔2017〕51号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兰考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7年6月27日 

       

  兰考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提升我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河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河南省地震局的正确指导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抗震救灾机制,加快推进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我县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主要进展

  1.地震监测基础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完成了“一县一台”目标任务,建成了兰考县地震监测台,完成了310米测震和80米形变2眼监测用井,测震用仪器设备已经安装完毕,即将投入运行。完成烈度速报与预警2个新建基本站、10个一般站的宏观与仪器勘选任务。做好豫11井、电磁波、CO2断层气观测点的管理维护工作,确保地震观测仪器正常运转,运行率和资料优秀率均达到98%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地震监测能力。

  2.地震灾害预防能力不断加强。县政府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到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行政审批在县行政审批大厅依法依规公开阳光运作。积极推进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企业和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大对社区、学校、企业的社会宣传力度,调动社区、学校、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和提升广大群众的参与度,形成了创建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逐步增强农村民居整体防震抗震能力。

  3.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2016年投入资金采购一批地震专业救援服装和应急物品,为地震应急队伍开展应急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坚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每年在“5.12”、“7.28”防灾减灾日和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由县政府办牵头,协调消防、民政和教体局等部门在中小学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有效提高广大学生应对地震突发灾害能力。避险避难场所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建设完成了人民广场Ⅱ类避险避难场所。

  4.社会动员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三网一员”建设不断加强,确保宏观观测点的经费发放,及时收集宏观异常信息,较好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跟踪、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月等活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宣传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尚不健全,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有待完善和加强;2.地震监测手段少,监测能力弱,群测群防网络还不健全;3.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建设薄弱,紧急救援能力亟需提高;4.城区老旧房屋、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不足;5.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不够深入,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防震意识不强。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改革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综合试验示范县建设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迈入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县基本具备综合抗御相当于本区域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全县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宏观观测能力明显提升,地震监测台运行并发挥作用,建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系统,开展聊兰断裂构造探测,进一步完善加强“三网一员”建设。大幅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救助体系。

  (一)加快地震监测台辅助配套功能建设,达到设备设施齐全,功能相对完善,2017年上半年开始运行并发挥作用。

  (二)查明我县地震构造背景,为我县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镇建设及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强化地震灾情获取能力。全县社会公众基本具备自救互救能力。

  (三)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县、示范社区和示范企业。防震减灾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

  四、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地震监测预警、城乡抗震设防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能力,推进防震减灾法律制度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支撑。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和地震速报预警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和震情短临跟踪,建立健全会商体制机制,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监测和短临跟踪震情分析研判。进一步推进“三网一员”建设,更好地发挥宏观观测重要作用。完成河南省地震局下达我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2个基本站、10个一般站建设并发挥作用。

  (二)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对穿越我县的聊兰断裂开展探测。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县、示范社区和示范企业。全面落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推进应急指挥机构和“一案三制”(应急预案,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加强应急准备、灾情收集、快速响应、灾情发布公众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一体化应急联动协同机制和技术系统,强化系统的机动指挥能力、多手段集成能力、灾情准确判断能力、应急对策生成能力、全天候应急通讯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培训,提升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系统。

  (四)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制定防震减灾责任清单,明确各乡镇(街道)、街道及政府部门防震减灾职责。加强防震减灾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强化乡镇(街道)民居工程,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六)强化信息化支撑水平。建设地震监测台网络传输基础设施,与省地震局专网融合,实现互联互通,共享省地震局数据信息及远程帮助指导,提高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

  五、重点项目

  1.地震监测台网建设

  (1)完善地震监测台辅助设备设施功能;

  (2)坚持专群结合,不断提高地震监测和短临跟踪能力。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达到3-5个宏观观测点,落实观测人员观测经费,由县财政负担每人每月100元。

  2.地震安全基础工程探测

  开展聊兰断裂(兰考段)活断层探测。

  3.震害防御服务系统建设

  (1)创建1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5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5个省级示范社区和5个省级示范企业;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县。

  (2)建设1个地震安全服务站。

  4.应急救援服务系统建设

  (1)建设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包含集地震信息收集、管理、处理,地震监测预报、防震抗震和震后救灾决策指挥为一体的地震应急综合指挥平台。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制机制,配备专业的救援装备,每年进行演练、培训;完善地震志愿者队伍管理培训制度。

  (3)完善和新建地震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完善整合人民广场Ⅱ类避险避难场所功能;新建Ⅰ类避险避难场所1个,Ⅱ类避险避难场所1个,Ⅲ类避险避难场所2个。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二)强化法制保障。加强对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政府法制部门要会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对防震减灾领域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健全投入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与《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  

  (四)强化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防震减灾事业的第一资源,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制定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加强规划评估。健全规划实施监督与跟踪机制,对政策措施实施情况、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建设进展等进行适时监督检查,开展规划阶段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发挥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